德昌縣民族中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螺髻山下,緊靠旖旎秀美的安寧河畔,位于富饒古樸的香城之東,毗鄰108國道和京昆高速公路。悠遠綿長的少數民族文化滋潤著一屆又一屆的民中莘莘學子。 學校創(chuàng)建于1976年,校園面積15萬m2(225畝),其前身是“德昌縣共產主義勞動大學”,1981年正式更名為德昌縣民族中學,2004年被評為涼山州首批重點寄宿制示范學校。學校服務全縣22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服務人口21.6萬。在各級黨委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,已經走過了39年的風雨歷程。從最初的3個班,120人學生,發(fā)展到現有79個教學班級(其中小學班17個,中學班62個),在校學生4006人;其中寄宿生3508人,全部享受“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”、全校學生均享受“營養(yǎng)餐補助”。在校彝族、傈僳族、蒙古族、白族、回族學生2554人,占全校學生人數的63.73%,占全縣初中段在校少數民族學生數的 90%;全校教職工265人,其中專任教師260人;本科學歷及以上141人,大專學歷119人;高級教師29人、中級教師101人。初步形成了一個年齡結構合理,學科搭配科學,能適應現代化教育的教師團隊。 2002年以來,縣委、政府推進全縣義務教育優(yōu)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發(fā)展,教學區(qū)、運動區(qū)、生活區(qū)規(guī)劃合理,投入使用的硬件設備設施可供5000學生的食宿和學習。校舍面積43330平方米,其中教學用房7棟,理化標準實驗室7間、標準微機室5間,圖書閱覽室2間,圖書室、舞蹈訓練室、美術室各一間。現有圖書資料97870冊。理、化、生教學儀器和音、體、美器材均按一類學校要求配備達標?,F有400米標準環(huán)形塑膠跑道運動場一個,籃球場8個,并配有各種體育設施,良好的辦學條件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。學校始終堅持封閉式管理,有嚴格的請假制度、生活區(qū)衛(wèi)生制度、食品安全衛(wèi)生制度、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等。學校建有標準男生、女生公寓,男女生分區(qū)管理,配有專職生活區(qū)管理教師,有標準的學生餐廳和超市。 結合住校生多的實際,我校把“全面推行素質教育,創(chuàng)民族寄宿制特色學?!彼枷胴灤┯诘掠ぷ髦?,加強學生的養(yǎng)成教育,促進了寄宿制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(yǎng)成。一是加強養(yǎng)成教育,促進良好風氣的形成。學校認真實施德育大綱,落實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》,充分利用班會、集會、思想品德課,以《中學生守則》、《中學生日常行為規(guī)范》為核心內容,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、道德教育、養(yǎng)成教育、法制教育,努力培養(yǎng)學生形成“勤奮、好學、多思、進取”的學風。學校還充分發(fā)揮學生主體作用,成立學生會,以學生管理學生,培養(yǎng)學生自我管理能力。二是學生行為習慣的規(guī)范管理。多年來,我們以抓學生行為習慣的規(guī)范管理為學校工作重點,將學生在校內的活動分成幾大塊,責任落實給班主任、生活管理員、值周教師,從學生的吃、住、行為習慣抓起走。學校為學生在各個區(qū)域的活動規(guī)定了行為準則,并按標準去督促檢查。如:在學生個人衛(wèi)生上,我們要求做到”四個一次”即:每周洗一次澡、洗一次衣服、兩周洗一次被蓋和床單、每月理一次發(fā)。寢室內務上要求做到“五個一條線”,即:毛巾一條線、牙刷一條線、碗筷一條線、面盆一條線、鞋子一條線等。每天24小時,每幢學生宿舍都有管理教師進住以及值周教師的協助,他們要督促學生按時就寢,遵守宿舍紀律,在公寓熄燈以后要挨個宿舍進行人數清點,發(fā)現問題立即匯報解決。班主任每天必須到學生宿舍簽到,了解學生的思想,關心他們的生活,組織學生自己進行寢室文化建設,讓其找到回家的感覺。三是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,促進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。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,我校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,在活動中培養(yǎng)學生的能力,發(fā)揮學生的個性特長,陶冶學生的情操,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、規(guī)范自我、豐富自我。幾年來,學校堅持開展主題教育活動,如:每周一進行集體升旗儀式并通過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行為規(guī)范教育和文明禮儀教育;通過文藝匯演、愛祖國、愛家鄉(xiāng)征文、革命英雄故事搜集、阿詩且比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動;通過法制進校園、健康文明新生活運動、文明示范校的創(chuàng)建及民族團結示范校的創(chuàng)建等諸多德育活動的開展,促進了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(yǎng)成。四是關愛留守學生,成立留守學生之家??紤]到外出打工的家長較多,在縣團委支持下,學校建立了留守學生之家。并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,定期召開“留守學生”監(jiān)護人會議,給留守學生營造了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(huán)境。共青團還組織、開展了“一幫一”、“手拉手”等活動,讓他們在歡樂、和睦的氛圍中養(yǎng)成良好的行為習慣,找到回家的感覺,增強學習、生活的信心。讓他們在人生的關鍵時期健康地成長。五是小學部“學生成長記錄袋”的創(chuàng)建與使用。為了讓教師最大程度地了解學生學習和發(fā)展的重要信息,讓學生學會反省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,我校小學部于2010年9月開始創(chuàng)建并使用了“學生成長記錄袋”。它有意識地將學生的相關作品及其它有關證據收集起來,真實的反映了學生在學習與發(fā)展過程中的優(yōu)勢與不足,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反省激勵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。 我校還重發(fā)展、突創(chuàng)新,把“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(fā)展,創(chuàng)民族寄宿制特色學?!彼枷霛B透到民族教育之中。一是傾力打造濃郁的文化氛圍。學校是文明的殿堂,未知的樂園?,F代的歐式建筑與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結合,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透著濃郁的文化氛圍,所有氛圍中又浸透著少數民族特有的民風民俗,錯落在校園走廊兩側、教室墻壁和生活區(qū)、餐廳、運動場,充分發(fā)揮了教育和警示作用。二是面向全體,尊重個體。由于學校生源幾乎來自農村和偏遠山區(qū),而且一半以上學生是屬少數民族,因此學校著眼于寄宿制管理的同時,注重少數民族學生的個性發(fā)展。學校將班級類別分為漢族班、彝族班和傈僳族班,針對其不同的民族特點進行因材施教,分層指導。在具體的教學中彝族班開設彝語課,傈僳族班開設僳僳文;在日常生活中,統(tǒng)一要求養(yǎng)成教育、恩想道德教育的同進,允許其保留自己本民族的生活習慣,力求做到求同存異。 學校一如既往重視學生養(yǎng)成教育和動手能力的培養(yǎng)。要求學生“立人先立德”,注重自身的儀容儀表、文明言行,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(yǎng)。為了鍛煉學生動手能力,學校專門設有課余手工制作班、繪畫班、體育班等。歷年來學生親手布置的寢室文化,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。 學校自創(chuàng)辦以來,致力于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發(fā)展,培養(yǎng)了大批的人才,歷屆畢業(yè)生,在從事民族經濟、文化教育工作中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;取得了可喜成績。學校先后榮獲“涼山州教育系統(tǒng)先進集體”、“涼山州初中教育工作綜合考核一等獎”、“涼山州衛(wèi)生先進單位”、“涼山州精神文明先進單位”、“涼山州綠色學?!薄ⅰ翱萍际痉缎!?、“四川省中初等學校示范?!薄ⅰ八拇ㄊ∶褡宓貐^(qū)校本研訓基地?!?、“涼山州州級語言文字規(guī)范化示范?!?、“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?!钡葮s譽稱號。